盛夏时节,北京民族文化宫内观众络绎不绝。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指导、民族文化宫策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与新疆专展于日前正式向公众开放。记者带着探寻历史脉络的期待走进展厅,感受这些无声证物背后的历史。
家具上的“大一统”印记
西藏专展通过“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礼化万方”“多彩和合”“气象万千”“团结统一”6个单元,实证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脉络。
在特制展柜中,清代皇室刻本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装帧精美,散发出神圣而庄严的气息,其中清康熙帝撰写的《御制番藏经序》,见证了清代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不变的主权。西藏政教首领敬献给乾隆帝的嘎布拉碗、敬献给光绪帝的嵌宝石鎏金银法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敬献给毛主席的千福金轮和《毛主席像唐卡》等文物,都传达着西藏地方对于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荣光。
展开剩余80%▲ 西藏专展展区中的家具展品引人注目 刘源隆 摄
展区中,明晚期黄花梨木龙纹玻璃镜座屏、清晚期黑漆百宝嵌五围座屏、清晚期酸枝木镶石面雕竹叶纹圆桌等家具展品引人注目。精致的透雕、玲珑的百宝嵌及华美的大漆工艺尽显奢华。“这些家具与西藏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文化宫讲解员李乾睿介绍,为了团结西藏政教首领,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民族文化宫作为他们来京办公的场所,并将这批明清宫廷家具从故宫调拨到民族文化宫供其使用。
展览还展出了37道圣旨、13枚印章,时间跨越明洪武至清光绪年间,封号涵盖“大乘法王”“班禅额尔德尼”等。其中一道清圣旨以汉、满、藏三种文字书写,敕封西藏政教首领,印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持续管辖。
“这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而是用物证构建历史逻辑。”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工作人员徐畅冬介绍,例如在清中期黄花梨雕龙纹翘头三联橱柜旁,陈列着雍正年间颁赐西藏的印章,柜面祥云地龙纹与印章上的龙形纹饰相呼应,表示礼制与权力的交融。
最震撼的场景在“团结统一”单元。玻璃展柜中,一件农奴穿了3代的破旧衣袍与农奴主的进口香水瓶并列,朗孜厦监狱的刑具与民主改革后的土地证、选民证形成鲜明对比。有观众感慨:“这些实物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坎儿井里流淌的“东向之心”
▲ 新疆专展以坎儿井造型贯穿全场 刘源隆 摄
移步东厅,新疆专展呈现出另一番气象。展览以坎儿井造型贯穿全场,蓝色光带模拟地下暗河,串连起五大单元,寓意新疆始终“向东看”的历史流向。
新石器时代的和田玉原石及玉石制品是展线的起点。“玉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中国很多地区都出土了玉器,其中包括新疆和田玉。”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副馆长高彩云说。
不远处,两枚敦煌悬泉汉简木质沧桑,一枚记载了西域都护郑吉的管辖事迹,另一枚记述了汉朝中央政府派遣医生为龟兹王绛宾治疗疾病的故事。民族文化宫讲解员杨艺说:“派遣医官证明,即便在交通艰难的汉代,中原对西域的治理已深入民生。”
货币的流转则见证了经济血脉相通。一组楼兰遗址出土的西汉五铢和唐代的建中通宝、大历元宝钱静静躺在展柜中。“安史之乱后,安西都护府仍在西域铸币,钱文与中原制式一致。”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安宁强调,喀喇汗王朝的“桃花石汗”铜币意指“中国之汗”,印证了唐宋时期边疆政权对中华身份的认同。
文书的双语对照令人惊叹。一份唐建中四年于阗文、汉文并行文书显示,西域地方行政已通用汉语。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更将宋朝称为“上秦”,称契丹为“中秦”,喀什噶尔一带被称为“下秦”,编纂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书中直言三者“合为完整的秦”。
“看!这就是库尔班大叔的信啊。”几位新疆观众在1954年库尔班·吐鲁木致毛主席的信前合影。这位维吾尔族老人在信中写道:“过去受地主压迫……如今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泛黄信纸旁的展柜里,2015年中央代表团赠送新疆的纪念茶壶银光闪闪,壶身刻着天山与牡丹,象征团结之花常开。
以“共同体叙事”打造展陈新范式
“两展的核心是重构话语体系。”安宁表示,传统民族展览常突出地域差异,而此次刻意淡化特殊性,聚焦共同性:西藏展以家具物质性、圣旨制度性、精神认同构建三维证据链,展现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以及西藏对祖国的向心力;新疆展则以历史断代为经,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四个共同性”为纬,既展现了新疆与中原的紧密联系,也揭示了新疆“心向中央”的历史大势。
“西藏专展和新疆专展是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交出的一份答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古籍是教科书中最真实、最生动的篇章。”民族文化宫有关负责人说,正如西藏展厅的榫卯互动装置隐喻“嵌合无间”,新疆展的坎儿井造型沙盘代表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据统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自2023年8月开展以来已接待近40万观众,并通过网络直播覆盖边远民族地区青少年。离开展厅前,记者在留言簿上看到一位大学生的留言:“站在这些真实的文物面前,历史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它们告诉我,各民族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历史和文明。”
这些珍贵的文物古籍告诉每一位到访者:西藏、新疆与祖国内地自古以来就是情感相依、文化相融、经济相系、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不可分割,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这片辽阔疆域最深沉的底色和最恒久的纽带。
2025年7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古籍文物里看“共同体叙事”》
↓ ↓ ↓ ↓ ↓ ↓ ↓ ↓ ↓
发布于:北京市九五配资-股票配资门户平台-股票配资平台开户-手机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